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极值原理

在艺术劳动中,诗歌创作追寻极值原理也是很明显的一个性质。“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名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是因为它符合艺术王国的“极值原理”。它仅仅用了十四个汉字,便生动地概括了自然界无数条蚕的生理现象,无数根蜡烛燃烧的物理现象(其中还夹杂着诗人的“移情”,即把蜡烛加以人格化),而且更重要的还在它的引申意义:用常见的生物、物理现象,比喻并概括了那些为某种崇高事业和理想而献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诗歌艺术的“极值原理”比起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所追寻的“极值原理”一点也不逊色,一点也不含糊。

中国古诗之妙,往往在于它专求“意象”和“清空”,即摄取事物的神理,遗其外貌,以数言而统万形。诗人们所呕心沥血的乃是企图用最少的汉字高度概括人类最丰富的思想感情。戏剧、小说、绘画和音乐创作都在用各自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追寻自己的极值原理。为此,我常常赞叹挂在我办公室的一幅俄国风景油画:在这么狭小的画面上,居然包容了俄罗斯广袤的天宇与和无边的蛮烟森林,还有忧郁的草地、温顺的羊群,孤独的牧羊人和那说不清的凄风苦雨,无明惆怅,每每发人遐思。

难怪巴尔扎克一语道破天机:“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面积的思想。”

来源:高一做的语文练习本。

没有评论: